3.4.2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步骤及要求: 3.4.3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30m处,然后对所需试验土层连续进行触探。 3.4.4试验时,穿心锤落距为(0.50+0.02)m,使其自由下落,记录每打入土层中0.30m时所需的锤击数。 3.4.5触探杆最大篇斜度不应超过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偏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 3.4.6当贯入30cm的锤击数大于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以停止试验。 3.4.7本试验一般用于贯入深度小于4m的土层。必要时,也可在贯入4m后,用钻具将孔掏清,再继续贯入2m。 3.5轻型动力触探的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 3.5.1轻型动力触探式样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3.5.1.1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 3.5.1.2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 3.5.1.3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4.轻型动力触探应用建议及实例 4.1轻型动力触探应用建议 验槽时用的轻型动力触探工具应统一,操作步骤和要求要统一,努力排除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构的影响。 轻型动力触探在估算地基承载力上,由于各地土质条件各异,不可能用一个公式概括各地的规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在2002版时已经取消有关承载力表的条文和附录,关于锤击数和承载力的关系一般是用静载试验或土工试验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建立的回归方程式表示,具有地区性和经验性的特点,鉴于此验槽中不应采用估算的承载力作为判断依据,再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已经详细提供了各个土层的性状及地基承载力,无需再行确定。 对持力层不均匀及浅部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进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时,主要分析土层的均匀性及软弱下卧层距基础底面的距离,当软弱下卧层顶距基础底的距离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不做处理;如若不满足,应采取设计要求的(如换填垫层等)地基处理方式对地基进行处理。 4.2轻型动力触探应用实例 以某三层标准化厂房为例,框架结构,柱距8.0mx8.0m,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为第2层粉质黏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第3层粉质黏土为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该场地土层变化不均匀,勘察报告勘探点间距25m。基础设计说明如下:“软弱下卧层顶距基础底面大于1.5m的地基,经验算软弱下卧层满足要求,不足1.5m的换填中砂垫层,换填深度1.5m,压实系数0.97。基槽开挖后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换填处理。” 施工单位基槽开挖完成后,按照基础施工图定位出独立基础的位置,在基础范围内定出触探点,进行试验并记录好原始数据后,提供给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进行数据处理及评价,最终将试验结果提供给设计单位,从而确定需要进行换填处理的具体部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层不均匀及浅部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场地内,施工图地基基础设计部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给出了处理办法,具体到每一个基础就要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做出处理,因此做好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基础下面的地基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为结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5.结语 地基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部位,现有勘察手段不可能勘察详细到每一个基础下部的情况,尤其在地质情况复杂的场地,只有在验槽环节,各参建单位的参与人员,精心查看,通力协作,采用经济适用的检验方式去检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从而确保工程顺利进展。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GB50021-2001(2009年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最新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